本报记者 祝兆林
手机网购、手机炒股、手机聊天……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程序的完善,使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与日俱增。如今,智能手机几乎可替代电脑进行办公、上网、交友,一些隐私记录、银号账号、支付信息等也开始向手机上转移。然而,在市民享受智能系统带来的便利的同时,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大。
无“毒”手机也泄密 原是WiFi惹的“祸”
“80后”小李是个“手机控”,上QQ、刷微博、看新闻……每月的包月流量总不够用,为了节约流量,他随时随地查找免费WiFi信号,即无线网络。为了方便蹭网,他还安装了一个蹭网软件。
有一天,小李突然发现手机登录的QQ频繁掉线,刚开始以为是网络不稳定,后来QQ无法登录,并提示密码错误,他才发现密码被盗。
小李连忙申请密码找回,可就在他操作期间,不少朋友打电话问他“急需用钱干嘛,是不是QQ被盗了?”
QQ密码在手机上被盗,小李用杀毒软件将手机检查了一遍,未发现异常。一个从事网络工作的朋友告诉他,可能是WiFi泄露了他的密码。
如今,很多智能手机都具有WiFi无线网络功能,能让用户在WiFi覆盖的区域内快速上网。很多酒店、餐厅等公共场所提供的WiF都是免费的,使得很多手机用户乐于用WiF上网。
昨日,记者手持平板电脑乘公交车在市区转了一圈,一路上多次提醒搜索到WiFi热点。然而,这样的“免费午餐”并不可口。日前,网上有人发帖称,公共场所的WiFi存在安全危机,黑客只需凭借一些简单设备,就可盗取WiFi上任何用户名和密码。
WiFi是否真的可以窃...
推荐阅读
硬盘在“三包”期出现质量问题,品牌特约维修店只管更换硬盘,硬盘中的重要数据却不负责恢复。近日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硬盘数据保修成为三包服务盲区。 消费者赵先生日前向本报反映,上周他的台式电脑硬盘出现故>>>详细阅读
地址:http://www.17bianji.com/lsqh/17649.html
1/2 1